赵志军谈水墨: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赵志军分享水墨画创作体验。(点新闻记者周倾芫摄)

【转自点新闻】“香港水墨新时代”展览正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期间举办一系列名家讲座。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觉艺术组主席、香港美协常务副主席赵志军今天(27日)在名家讲座分享了他对水墨作品的创作体验以及他对水墨画的理解。

《阳光下的记忆》描绘了千百年来屹立不倒的建筑。

赵志军表示,艺术需要不断思辨,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画家需要笔耕不辍,其中写生是艺术家体会自然的必经之路,“记录真实是很好的趣味”。赵志军的写生足迹遍布高山、寺庙、古镇、都市,走过阳光、雨后、夜晚,如《仰望九华山》《阳光下的记忆》《古城印象》《朱熹故居》《云南红土地》,就连墙壁被雨水浸泡过的痕迹,也被捕捉。

此外,赵志军也描绘人物、植物和动物,其中的《迎客松》被中央驻港联络办港岛工作部收藏,《杨梅丰收图》更被中国农业部收藏。

《杨梅丰收图》被中国农业部收藏。

赵志军的画面呈现出传统的水墨黑白线条,也有和谐的色彩运用,风格时而静谧,时而明快,时而简洁,结构平衡,善于留白。赵志军的勾勒通常一气呵成,没有二次勾勒。据他分享,一次勾勒的线条最显灵动,如果二次描摹,就会显得死板。其中的关键在于“墨的运用掌握好水分”,思考近景远景的处理方式,充分准备后,才能一挥而就。赵志军分享经验,画家要将传统艺术研究彻底,只有积淀深厚,才有能力在现代艺术空间实现自我发挥。

赵志军写生“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

点新闻:现在提倡水墨画“新”风尚,“新”在哪里呢?

赵志军:“新”不是技巧本身,而是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是融合了现代思维、贴近都市表达的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精神风尚。

点新闻:香港在发展水墨画新时代方面有什么地域优势?

赵:香港国际养分丰富,而且艺术家有足够的创作自由和主观性。

点新闻:千人千画,艺术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否需要足够的文化底蕴积淀?

赵:确实如此。艺术风格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靠艺术家潜移默化积累的人文底蕴自然形成的。

“研究传统,应用传统,打好基础,自由发挥”,只有学好传统,才能走向现代风格,进一步走向创作自由,赵志军这样总结自己的艺术之路,也叮嘱未来的艺术家。

赵志军笔下的荷花。

(点新闻记者周倾芫报道)

原创文章,作者:星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grl.net/n/202406271710101088.s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