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點新聞】香港藝術館不時舉辦各類精美展覽,帶給市民豐富多元的文化藝術體驗。現時「袖珍‧厚禮」鼻煙壺展、「吳冠中藝術贊助專題展覽系列:吳冠中──黑‧白‧灰」正在展出,「好物有型」精品展更將於7月1日重新開放。香港藝術館高級設計師歐淑雯6月20日接受點新聞採訪,向公眾介紹展覽亮點及策展小故事,講述香港藝術館是如何為訪客帶來「不一樣」的藝術之旅,又如何成為「多元萬象的藝術世界」。
香港藝術館高級設計師歐淑雯,向公眾介紹展覽亮點及策展小故事。(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香港藝術館高級設計師歐淑雯入職近兩年,已參與設計14個展覽。她介紹道,藝術館的設計團隊分為4個小組,總共20餘人,需負責藝術館十餘個展覽。她本人則扮演「分析師」和「整理師」的角色,除進行設計工作之外,亦要負責挖掘創作素材、篩選策展方案、作展覽測試演繹乃至推動展覽落地。
鼻煙壺展凝聚團隊心血 因「展品永遠是先行」
互動裝置讓展廳靈動起來。(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袖珍‧厚禮──浮雲軒藏中國鼻煙壺捐贈展」現時正在香港藝術館開放,展覽展出冼石韞玉女士慷慨捐贈的490組浮雲軒藏中國鼻煙壺。歐淑雯直言這是一個難度超高、難忘的展覽,而策展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展品實在太小了。
「這個展覽四百多件(展品),全部都很小,且為不同材質,有些講工藝,有些講通透,要如何展示這批展品,團隊研究了很久」,歐淑雯說,很少有一個展覽的展品全部是鼻煙壺,而且全部這麼小,因此在策展時很少有過往案例作參考。她續說,「我們在做這個設計的時候就要考量,大家進去的時候,(展廳)不可以有太多元素,太多元素的話,展品就會『消失』。」因為「展品永遠是先行的」這一理念,團隊不停在思考要如何在幾百隻鼻煙壺之間,去呈現每一件展品獨有的特點。
團隊在合作下,構思出許多展示展品的巧思。比如,剛到展廳門口,觀眾就會見到兩個投影將鼻煙壺放大數倍,這是想讓大家細看鼻煙壺的不同材質及紋路,欣賞到許多正常觀賞距離下無法捕捉到的細節。而走進展廳看到的第一個展櫃,更是構思最久的一個部分,它在布置上的別出心裁體現在展品是以顏色來分類。玻璃展櫃放這麼多件展品通常要很長,但團隊想讓這批展品在一進門就能見到的位置,所以將展品按顏色分類,分層擺放在展櫃中。
歐淑雯說,一層層承托鼻煙壺的托板又要保證安全、又要有通透感並不容易,因此托板的厚度很關鍵。在設計托板時,團隊發現托板太厚會遮擋住下層展品,而太薄又難以確保展品安全,因此要不斷測試出堅固承托展品的基礎上最薄的托板,又要在上方設計燈光,令展品得到最完美的展出。對於部分需雙面展示的展品,設計上亦特別使用不反光玻璃,令觀眾能更清楚地欣賞展品。
走進展廳看到的第一個展櫃,按顏色分類擺放展品。(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每個展櫃中,觀眾看到的鼻煙壺似乎都「站」得很穩陣,但實際上它們站不穩。因此,歐淑雯和修復組的同事逐個對鼻煙壺底座設計研究,在每一件展品下做了不同的固定,讓它們站得穩。其後又將展品逐個放進展櫃,反覆調整擺放位置和角度,再配合燈光,呈現展品最好看、最看得到、最想呈現給觀眾看到的形態。
令觀眾融入展廳 團隊做了這些「小心思」
每個展區都有多媒體裝置來傳遞展品小知識。(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除了在鼻煙壺的擺放和打光上花心思之外,藝術館展示展品的巧思還有與觀眾互動,通過多媒體技術讓文物靈動起來。
「好物有型」精品展的「清雅脫俗」展廳,用互動書桌和電子書重現古代書齋,並以動畫與互動的形式向觀眾介紹古人文書工具,觀眾還可以在以展覽名作為主題的自拍亭拍照留念。「我們希望讓整個環境是互動的,參觀者參觀書齋時,很多時候我見他們坐在這裏扮文人,整個氛圍就好像我進了一個自己的書齋」,這樣將文物資訊透過互動形式傳遞給觀眾的展區氛圍,讓歐淑雯感到很舒服。
用互動將觀眾、展品和展廳融為一體的靈感,來源於歐淑雯此前在香港太空館的工作經歷。「太空館的展覽不是給你們觀賞,是要給你們去碰」,她回憶道,太空館的展覽着重互動裝置,常常讓小朋友以「觸碰」的方式,更直觀地了解深奧的科學理論。歐淑雯發現互動裝置很受歡迎,適當的互動更有助於傳遞訊息給觀眾,因此她將其運用在藝術館的展覽中,在每一個區域以互動形式給訪者滲透些有趣的文物小知識。
鼻煙壺展是一個難度超高的展覽,策展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展品太小。(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在鼻煙壺展的每個展區,都設有兼具美觀性與互動性的投影,許多觀眾見到便自發地玩了起來。「(投影中)有些金魚游,有些蝴蝶飛,有一次我經過時看到小朋友捉『金魚』;他們看到蝴蝶很有趣,就拍手掌」,歐淑雯見到訪者的自發探索很是開心,形容這是「一個意外的效果」,認為團隊在設計互動裝置時已經覺得效果很好,但觀眾們參觀時有如此有趣的想法更是叫人驚喜,笑言「覺得又係賺到囉」。
互動裝置深受觀眾喜愛,有小朋友喜歡捉「金魚」。(點新聞記者周禹含攝)
而與觀眾的互動不僅體現在展出方式,更體現在藝術館對於觀眾反饋的接納以及對各群體到訪者的體貼。歐淑雯提到,團隊策展時會照顧輪椅人士,設計參觀路線時會提醒館長需留有至少1.5米的通道,讓輪椅人士可以前行及轉彎。一些帶有文字、需要仔細觀察或閱讀的展品,被放置在展櫃前的斜台,以便年長參觀者更容易看到文字。團隊亦會留意不同觀眾的意見,對展覽做出適當調整,「希望每次大家來的時候,都感受到我們這些心思」,歐淑雯如是說。
「分析整理師」與她「多元萬象的藝術世界」
歐淑雯說,自己在香港藝術館就職兩年左右,但已經做了14個展覽,而每一個展覽都凝聚團隊的心血,多元化的構想、過往工作經歷的啟發、團隊間的合作與創新缺一不可。她向大家科普,做展覽前要先接收資訊,即策展主題及理念,根據展品清單去構想展廳能否擺放該批展品、如何擺放才能更好地突出展品,同時讓觀眾更清晰、愉快地觀賞。
歐淑雯介紹,籌備每個展覽時都會做一個路線圖,將所有展品按比例放進去,如果不妥就要再和同事商討,發掘一些與展覽主題相關的素材、物料、想法,創造出理想中的展覽空間。在這些時候,她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分析師、一個整理師」。
策展過程則被歐淑雯形容為「和館長他們拉鋸」,因為許多細節需要不斷測試、設計再敲定,而大家都想要做到自己想做的、最漂亮的樣子。「譬如每個展櫃裏面,展品要求是怎樣,可能有些不可以太光,有些不可以太暗,有些不是很穩陣……」為了保護珍貴的文物,設計師要和修復組的同事來回商討推敲,確保展品的擺放符合美學,更在文物保護和修復的角度過關。「其實大家都是想做好這件事的」,歐淑雯以這句話概括同事間的合作,「我們要做到,在自己的設計範疇裏面做得最好。」
在來到香港藝術館前,歐淑雯曾經做平面設計,又曾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太空館任職。這些和藝術館的工作基調並不一致的經歷,卻帶給她很多幫助,「像一些資料,可能你很多年前存放的資料全都放在袋子裏,隨時拿出來看一下」。而不論是香港歷史博物館小心保護文物、按照年代陳列文物的嚴謹,還是香港太空館致力讓觀眾「觸碰」到科學奧秘的創新與跳脫,歐淑雯認為,策展人都會記緊的一件事就是,「別人來參觀是先參觀展品,我們的設計是令到展品更加突出地給大家看,希望參觀者每次來到都會有一個獨特的藝術體驗。」
初到香港藝術館工作時,歐淑雯就得知藝術館有自己的品牌理念,即「多元萬象的藝術世界」。而品牌理念並不需要刻意地告知每一位觀眾,而是要「讓大家進去,不用我們說,你都已經可以知道這個是我們香港藝術館設計的風格」。「我們會向前走的」,歐淑雯這樣總結香港藝術館的多元化,她說未來還會有更多多元化的題材會在展館的空間裏創造出來,「希望大家進來就覺得我們是一路在更新自己、不斷創新自己,其實我們一路都在做這件事。」
(點新聞記者周禹含報道;視頻攝製:任青、杜家賢)
原创文章,作者:星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grl.net/n/202406260947098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