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见闻:非遗融入火锅店,传统工艺成网红

北京 6 月 9 日电(特约记者 庄恭百)“我今天来吃火锅,没想到还能做手工。”北京核心商务区的一家火锅店内,市民贾女士正在店员的指导下,一边将颜料滴入水中,一边与朋友视频通话,将制作过程实时“直播”。

这家火锅店的门口,新开放了“漆扇”体验制作区。据经理刘先生介绍,漆扇制作是一项中国传统非遗工艺,制作者在水中滴入不同颜色的漆料,搅动划开后将扇子沉入水中,扇面就会染上不同花色。整体流程较为简单,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完成。

北京见闻:非遗融入火锅店,传统工艺成网红

北京核心商务区的一家火锅店内,顾客正在店员的指导下体验漆扇制作。 图片

“火锅店刚开不久,主打‘国风’主题。设置这样一个体验区,一方面契合店面风格,另一方面也想为顾客创造新鲜感,再通过社交传播和分享,给店铺增加人气。顾客点一杯店內新推出的饮品,就能免费体验。”刘先生表示。

临近饭点,顾客们端着火锅食材、小料,在漆扇体验区前围成一圈。“你做得比我这把更好看。”贾女士做完自己的漆扇后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留在原地观赏下一位顾客制作。

由于制作漆扇时,扇子的入水速度、角度、摇晃方式不一样,与之对应会在扇面上留下不同纹路,产生随机而唯一的图案。“每个人做出来都不一样,每把漆扇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队伍中的大学生刘语涵表示。

漆扇“出圈”要追溯到今年三月。当时位于江苏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宣传国家级非遗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在馆内设置了漆扇体验处。高颜值的漆扇很快流行开来,跻身“新中式出片神器”。在扬州的古街道,几乎每隔几步就有一个漆扇体验制作的摊位,制作价格大多在十幾元人民币一把。近来,这股“非遗手作风”也刮进了京城。

北京什刹海边的一家文创店内,63 岁的胡爱平正在顾客制作好的漆扇扇面上题字。“我从事书法创作已经很多年。这间店之前就售卖一些文房四宝和传统的书画作品,客流一般。今年新开发了漆扇体验制作和题字的业务,来的人多多了,经常要排队两个小时。”胡爱平说。

为贴近年轻人喜好,胡爱平的题字不再局限于传统诗词,网络流行语、流行歌曲歌词等都成了他的创作素材。他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台湾乐团五月天的歌词本,方便随时翻找。传统和现代的碰撞让胡爱平在内地社交网络出了名,大家亲切地称他为“什刹海扇子爺爺”。

提起自己的“网红”身份,胡爱平显得很自豪。“最近五月天来北京开过几次演唱会,我抓住了这波‘流量’。什刹海附近原本有十幾家類似的文創店,只有我把店给盘活了。”

与此同时,漆扇的爆火也引发了一些专业人士的担忧。最近,北京有多家餐饮店和文创店推出相关体验活动,记者走访发现,大多数摊位负责人无法就漆扇制作向顾客提供专业的指导建议。一位餐饮店店员对记者说,自己並沒有系统学习过相关非遗知识,只是在网络上“看了看”就带着顾客开始做了。“搞这个(漆扇体验)就是为了引流的,过几天就关了。”

在北京市举办的一项非遗文化推广和展示活动上,雕漆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李志刚向记者表示,与漆器相关的非遗技艺有很多种,制作漆扇所使用的“漂漆”只是其中一小类。为控制成本,当下很多漆扇体验商家用的漆料,並不是传统非遗工艺所使用的天然大漆,一般是合成的工业腰果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能算是非遗,只是一种手工体验活动。”

不过,当被问到对随处可見的漆扇体验作何态度时,李志刚依旧表示:“不反对。过去很多非遗受工艺所限很难和大眾接触,这种形式让原本在博物馆和展柜里的东西走到了街头巷尾,是一种普及途径。只有被更多人了解,才能帮助非遗技艺更好传承。”(完)

北京见闻:非遗融入火锅店,传统工艺成网红

原创文章,作者:星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grl.net/n/20240620181828593.s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